
今天分享的是:2025国际交往中心城市指数
报告共计:133页
2025国际交往中心城市指数出炉:伦敦巴黎纽约稳居前三,上海首进前十,亚洲城市活力凸显
在逆全球化浪潮下,全球城市的国际交往格局正发生深刻变化。近日,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与德勤中国联合发布《国际交往中心城市指数2025》,通过“吸引力、影响力、联通力”三大维度,对全球50个代表性城市的国际交往能力进行评估。报告显示,伦敦、巴黎、纽约仍稳居综合排名前三,但亚洲城市表现亮眼,首尔首次跻身前五,北京升至第六,上海更是从去年第11位跃升至第八,首次进入前十,新增参评的曼谷则直接并列第十,全球城市网络正逐步向多极协同方向演进。
评估体系:“三力模型”勾勒城市国际交往实力
这份指数的核心评估框架是“三力模型”,从三个维度衡量城市的国际交往能力。“吸引力”聚焦城市对全球高端资源的集聚能力,包括宜居(教育、医疗、空气质量等)、宜业(创业生态)、宜商(营商便利度)、宜游(入境旅游)四大维度;“影响力”则看城市在国际事务、科技创新、经济发展、文化教育领域的话语权,比如国际组织数量、科技论文与专利、世界500强总部数量等;“联通力”则衡量城市与全球的连接广度,涵盖交通联通(国际直航、航班密度)、数字网络(宽带与移动网速)、商务交往(国际展会与会议数量)。
展开剩余84%今年的评估样本从去年的43个增至50个,新增了曼谷、杭州、成都、重庆等7个城市,其中亚洲城市占比提升至15个,更能反映发展中国家城市在全球交往网络中的崛起态势。
排名亮点:欧美头部稳定,亚洲城市强势突围
综合排名前十的城市中,伦敦、巴黎、纽约凭借深厚的综合实力继续领跑,伦敦在影响力和联通力上表现尤为突出,巴黎则依托文化教育优势巩固地位,纽约仍是全球金融与经济活力的核心。
亚洲城市的进步最为瞩目:首尔凭借科技创新(独角兽企业数量增长)和商务交往(国际会议数量提升)的突破,首次进入前五;北京则因入境游复苏(2024年外国入境游客超320万人次)、宜业环境优化(全球创业生态指数排名第五),排名上升一位至第六;上海更是实现跨越式提升,从第11位跃至第八,其入境外国游客数量同比增长超100%,近十年科技论文数量位居全球第二,独角兽企业达34家,在吸引力和影响力维度均大幅进步。
新增城市中,曼谷表现惊艳,凭借强劲的联通力(国际直航城市158个、航班密度排名第五)和宜游优势(2024年入境游客超3200万人次,全球第一),直接与旧金山并列第十;中国新增的杭州、成都、重庆则分别位列第36、40、47位,杭州的科技创新(近十年科技论文超26万篇)、成都的文旅软实力(熊猫IP全球传播)成为其特色标签。
不过,部分城市排名出现下滑:香港因入境游统计口径调整(剔除内地游客后国际游客占比23.5%),排名下降三位至第七;东京受制造业复苏乏力影响,下降一位至第九;马德里则跌出前十,降至第12位。
维度解析:亚洲旅游业复苏、科技崛起成关键变量
在“吸引力”维度,亚洲城市因旅游业强劲复苏实现突围。除曼谷外,北京、杭州、重庆等中国城市2024年入境外国游客增速均超100%,杭州更是高达191.5%,这得益于中国入境签证政策优化与国际旅游推广。与之形成对比的是,美国部分城市受签证政策收紧影响,入境游客减少,纽约预计2025年国际旅客数量将减少200万人次。创业生态方面,北美与中国一线城市领跑,旧金山以852.64的全球创业生态指数高分稳居第一,北京、上海分别位列第五、第七,新德里、新加坡也进入前十,展现出亚洲在数字基础设施与创新政策上的投入成效。
“影响力”维度呈现“亚洲科技崛起、欧美政策保守”的特点。全球科技创新前十城市中,亚洲占6席,北京凭借连续八年“自然指数-科研城市”全球第一、PCT国际专利申请量领先,稳居科技创新维度榜首;上海、深圳分别位列第三、第六。而美欧部分城市如旧金山、波士顿,因地缘政治导致科研合作受限、人才签证收紧,科技创新排名有所下滑。经济发展方面,纽约、伦敦、新加坡仍是总部经济与金融中心的核心,伦敦的世界500强总部数量从9家增至12家,全球金融中心指数得分提升至762分。
“联通力”维度则体现全球格局向多极支撑转变。交通联通上,伦敦以361个国际直航城市蝉联第一,但迪拜、新加坡、首尔等亚洲城市跻身前五,东京、首尔、新加坡的国际航班密度更是包揽全球前三,亚洲枢纽地位加速上升。数字网络成为“软联通”新高地,迪拜、哥本哈根位列前二,上海、北京、新加坡进入前五,新加坡固定宽带速度达301.31Mbps,全球第一;成都、重庆等中国城市的数字基础设施也在快速提升。商务交往则形成“亚欧两极”,伊斯坦布尔以50场UFI认证展会居全球第一,首尔、曼谷的国际会议数量分别升至全球第四、第六,巴黎则因展会数量下降,排名从第三跌至第七。
逆全球化下的挑战与机遇:城市成抵御逆流的重要力量
报告指出,逆全球化给国际交往中心城市带来多重挑战:全球贸易增速放缓(2025年商品贸易增速下降0.2%)、产业链重构导致东京、芝加哥等制造业城市承压,跨国公司总部“回撤”或迁移也削弱了部分城市的要素集聚能力。
但城市也在主动寻找机遇:数字化转型成为重要方向,旧金山加速布局人工智能,东南亚城市成为区域供应链枢纽;制度型开放持续推进,迪拜、新加坡探索成为“碳关税”交易中心,北京、上海有望在数字贸易规则上成为“全球实验室”;城市外交也更加活跃,C40等城市网络成为多边协调的补充,地方层面在气候、科技合作上的交流不断深化。
报告展望,未来5-10年,全球化将以“区域化、数字化、绿色化”新形态演进,全球城市网络将呈现“多极、多层、多节点”格局。国际交往中心城市需强化区域协同、保持科技创新优势、平衡安全与开放,才能在逆全球化浪潮中实现韧性成长,而亚洲城市的持续崛起,将为全球交往注入更多活力。
以下为报告节选内容
报告共计: 133页
中小未来圈,你需要的资料,我这里都有!
发布于:广东省传金所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